王天晞
2003年国庆佳节,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大厅中央屏风壁上,悬挂起巨幅《毛泽东•贺新郎•读史》的书法精品。这是山西河东籍书法名家翟德年的行楷力作。
时逢中囯改革开放跨入新世纪,在大家云集的共和国首都书坛上,在世人眼球紧盯的辉煌殿堂楼阁和价值连城的屏壁穹幕间,突然冒出一位名不见经传“小人物”的巨幅书作。这在中国书画业内产生的震撼力无疑是“爆炸型”的。刹时间,是欢快?是振奋!还是惊愕?!一下子全都涌上了勤劳质朴河东人的心头。说句实话,那阵子在魏晋书风源远流长黄河拐弯东去地区激起的热浪,就好比全国打响渡江战役之后,又传来山西临汾解放捷报那样激动人心。仔细品读这幅端庄大气的行楷书作,我认为在着力抒发伟人毛泽东读史心境和情感的成功尝试之中,书作者起码有三点过人之处:
一曰,小大皆求真,1964年春天,时代伟人毛泽东在阅读《史记》和范文澜的《中国通史简编》过程中,诗兴勃发,激情满怀的写下了一首题为《贺新郎•读史一九六四年春》的词篇。词的上阕,用大写意的说法,勾画出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轮廓;下阕,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,对中国几千年来五帝三皇编造的聖明历史提出大胆质疑,倾情呕歌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盗跖、庒蹻和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群英。这首词,是一部充分坦露诗人群众创造历史的大题材;囊括了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的大跨度;展现出高屋见瓴、贯今通古的博大气势;体现了历史巨匠以史托心境、抒情怀的大手笔。与之俱来的也就给书写这首词的高手们带来一个大难题,究竟以何种书体去书写,才能达到相得益彰之成效呢?翟德年的行楷尝试,大家都比较认同,奥妙就在于小大皆求真。求真,便不采用草书,更不适用大草。行草效果如何呢?毛泽东本人写《读史》的手迹,便是行草;临摹搬到天安门城楼上,做放大精绘状,估计产生的视角冲击力也未必上乘。求真,也无须用证书或真楷。四平八稳,端立危坐的《读史》,似乎必难以抒写毛泽东学习历史“势如破竹”的凌厉气势。求真,便借助于行楷这种书体形式去笔耕,果然耕出了名堂,耘得到喜悦。词文115字,一面墙的尺幅,整整20行。大到整体结构,小到点划毫端,德年舒出多年日课二王行书的功力,一笔不苟地跟着老人家《读史》,有诗为证:“伟人读史意若何,斑点几行郊原血。我今书写贺新郎,巨幅书罢头飞”。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艺法和书风,成就了天安门城楼上的这部丈二巨幅;也把这段“功夫四报砚田人”的佳话,遍传于北京书坛。
二曰,动静均见美。毛泽东在歧论文中曾经写过:“阶级斗争,一些阶级胜利了,一些阶级消灭了,这就是历史,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”。当诗人步入71岁的高龄,在《贺新郎•读史•一九六四年春》中,运用词牌长短句来重述这种历史观,这是以词写史。毛泽东这种“阶级斗争”的历史观是否为全国人们都接受,暂且不论;但《读史》高超的词学艺术和美学建树,的确是无与伦比,空前绝后的。从猴子变人,到陈王挥钺,硬是把一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,用“揖别”、“磨过”、“翻火焰”、“猜得”、“開口笑”,“弯弓月”、“头飞雪”、“记得”、“骗了”、“流誉后”、“奋起挥黄钺”、“东方白”等动词或词性兼动的名词或形容词,把历史讲活了美扎咧!这便是巨匠的艺术动力!德年在写上述字的行书时特别卖力,可以算作是以动见(现)美的书法追求,和以“动”取胜的书家真功。
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在以静见(现)美的书作格局上,德年必是颇具匠心的。比如,上阙下阙从10行分段的讲究安排;“人猿”与“东方白”的首尾重墨呼应;诗文全篇的前三后四气韵连贯和整体统一,都收到了静中有动,以静致动,动静交错,相辅相成的美学效果。这必是我品读行楷《贺新郎•读史》书作后,口嚼槟榔,舌留余香的味觉感受。
三曰,书意齐双馨。书法功力和意境追求都达到上乘,这是读者对书者的苛求,但共同向高层看齐,向精品努力,则是每位书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,特别是在书写伟人名作时更应当有这种高品位的追求。正如本文在开头时所说,《读史》的题材很大,跨度很长,要把一部中国文明史融汇在歹拾个字的词阕当中,非大气魄、大手笔而不敢为之。实践证明,伟人毛泽东不但这样写了,而且赋的相当成功,为世人留下了光照史册的名篇。关键就在于毛泽东把中国文明史的主要特征抓住了,写活了,这部词意双馨的《读史》名篇也就应运而生了。德年从起稿小样到成形的丈二巨幅,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追随伟人《读史》中,悟其道,得其法,而终受其惠。稿样数量过百篇。对词的内容注释,对资料典故的查找,对书法字典的考据,都下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气力。系统做笔记,加深对领袖思想和艺术的深刻理解,使他对中国文明史的特点有了高层次的认识。比如,如何科学考证中国历史的原生性?怎样暗示中国历史的可信性?如何巧妙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性?怎样传承中国历史的连贯性?如何弘扬中国历史的先进性?等等,这些史学理论疑点的解释和钻研,也都为德年放手书写行楷,提供了思想武器,增加了文史底蕴。这部《贺新郎•读史》行楷力作艺术的鲜明成功之处,在于节奏明快,韵味丰灼。我想,善于向伟大领袖学习,肯定会得真传,进步快。这是条捷径无疑也是德年不断前进的源源动力。
行楷力作必有瑕疵可剔:“一九六四年春”这应成为待补之笔,随后书入作品的:“几个”“几千”“几行”的“畿”字,通篇一个不变模式,值得琢磨。考证一下,变个形式和写法,是否会更好一些?
时逢中囯改革开放跨入新世纪,在大家云集的共和国首都书坛上,在世人眼球紧盯的辉煌殿堂楼阁和价值连城的屏壁穹幕间,突然冒出一位名不见经传“小人物”的巨幅书作。这在中国书画业内产生的震撼力无疑是“爆炸型”的。刹时间,是欢快?是振奋!还是惊愕?!一下子全都涌上了勤劳质朴河东人的心头。说句实话,那阵子在魏晋书风源远流长黄河拐弯东去地区激起的热浪,就好比全国打响渡江战役之后,又传来山西临汾解放捷报那样激动人心。仔细品读这幅端庄大气的行楷书作,我认为在着力抒发伟人毛泽东读史心境和情感的成功尝试之中,书作者起码有三点过人之处:
一曰,小大皆求真,1964年春天,时代伟人毛泽东在阅读《史记》和范文澜的《中国通史简编》过程中,诗兴勃发,激情满怀的写下了一首题为《贺新郎•读史一九六四年春》的词篇。词的上阕,用大写意的说法,勾画出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轮廓;下阕,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,对中国几千年来五帝三皇编造的聖明历史提出大胆质疑,倾情呕歌了推动历史前进的盗跖、庒蹻和陈胜吴广等农民起义领袖群英。这首词,是一部充分坦露诗人群众创造历史的大题材;囊括了上下五千年改朝换代的大跨度;展现出高屋见瓴、贯今通古的博大气势;体现了历史巨匠以史托心境、抒情怀的大手笔。与之俱来的也就给书写这首词的高手们带来一个大难题,究竟以何种书体去书写,才能达到相得益彰之成效呢?翟德年的行楷尝试,大家都比较认同,奥妙就在于小大皆求真。求真,便不采用草书,更不适用大草。行草效果如何呢?毛泽东本人写《读史》的手迹,便是行草;临摹搬到天安门城楼上,做放大精绘状,估计产生的视角冲击力也未必上乘。求真,也无须用证书或真楷。四平八稳,端立危坐的《读史》,似乎必难以抒写毛泽东学习历史“势如破竹”的凌厉气势。求真,便借助于行楷这种书体形式去笔耕,果然耕出了名堂,耘得到喜悦。词文115字,一面墙的尺幅,整整20行。大到整体结构,小到点划毫端,德年舒出多年日课二王行书的功力,一笔不苟地跟着老人家《读史》,有诗为证:“伟人读史意若何,斑点几行郊原血。我今书写贺新郎,巨幅书罢头飞”。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艺法和书风,成就了天安门城楼上的这部丈二巨幅;也把这段“功夫四报砚田人”的佳话,遍传于北京书坛。
二曰,动静均见美。毛泽东在歧论文中曾经写过:“阶级斗争,一些阶级胜利了,一些阶级消灭了,这就是历史,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”。当诗人步入71岁的高龄,在《贺新郎•读史•一九六四年春》中,运用词牌长短句来重述这种历史观,这是以词写史。毛泽东这种“阶级斗争”的历史观是否为全国人们都接受,暂且不论;但《读史》高超的词学艺术和美学建树,的确是无与伦比,空前绝后的。从猴子变人,到陈王挥钺,硬是把一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,用“揖别”、“磨过”、“翻火焰”、“猜得”、“開口笑”,“弯弓月”、“头飞雪”、“记得”、“骗了”、“流誉后”、“奋起挥黄钺”、“东方白”等动词或词性兼动的名词或形容词,把历史讲活了美扎咧!这便是巨匠的艺术动力!德年在写上述字的行书时特别卖力,可以算作是以动见(现)美的书法追求,和以“动”取胜的书家真功。
更为难能可贵的是,在以静见(现)美的书作格局上,德年必是颇具匠心的。比如,上阙下阙从10行分段的讲究安排;“人猿”与“东方白”的首尾重墨呼应;诗文全篇的前三后四气韵连贯和整体统一,都收到了静中有动,以静致动,动静交错,相辅相成的美学效果。这必是我品读行楷《贺新郎•读史》书作后,口嚼槟榔,舌留余香的味觉感受。
三曰,书意齐双馨。书法功力和意境追求都达到上乘,这是读者对书者的苛求,但共同向高层看齐,向精品努力,则是每位书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,特别是在书写伟人名作时更应当有这种高品位的追求。正如本文在开头时所说,《读史》的题材很大,跨度很长,要把一部中国文明史融汇在歹拾个字的词阕当中,非大气魄、大手笔而不敢为之。实践证明,伟人毛泽东不但这样写了,而且赋的相当成功,为世人留下了光照史册的名篇。关键就在于毛泽东把中国文明史的主要特征抓住了,写活了,这部词意双馨的《读史》名篇也就应运而生了。德年从起稿小样到成形的丈二巨幅,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追随伟人《读史》中,悟其道,得其法,而终受其惠。稿样数量过百篇。对词的内容注释,对资料典故的查找,对书法字典的考据,都下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气力。系统做笔记,加深对领袖思想和艺术的深刻理解,使他对中国文明史的特点有了高层次的认识。比如,如何科学考证中国历史的原生性?怎样暗示中国历史的可信性?如何巧妙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性?怎样传承中国历史的连贯性?如何弘扬中国历史的先进性?等等,这些史学理论疑点的解释和钻研,也都为德年放手书写行楷,提供了思想武器,增加了文史底蕴。这部《贺新郎•读史》行楷力作艺术的鲜明成功之处,在于节奏明快,韵味丰灼。我想,善于向伟大领袖学习,肯定会得真传,进步快。这是条捷径无疑也是德年不断前进的源源动力。
行楷力作必有瑕疵可剔:“一九六四年春”这应成为待补之笔,随后书入作品的:“几个”“几千”“几行”的“畿”字,通篇一个不变模式,值得琢磨。考证一下,变个形式和写法,是否会更好一些?
——作者为军事博物馆国家社科课题负责人
军事博物馆书画院理论部主任
中国战争史研究馆员